224 杨家 明目张胆 (第2/2页)
杨夫人点点头,明明没精神,硬是打起神笑笑,“一晃眼,你们都长大了,阿容都要订亲了,阿锦,十月份一定要回来参加阿容的订亲宴。”
“好,伯母,我一定回来。”
“家里还有很多杂七杂八之事,我就不送你了,阿容,送送阿锦。”
“那伯母,我就先走了。”
杨夫人轻轻颔首,望着两个小娘子手拉手离开。
年少真好啊!杨夫人盯着虚空,想起年少时的日子,怎么就把日子过成了这样?人家都喜欢夫婿觅封候,怎么她就这样心惊胆颤?
到底哪里出了错?是她命薄承受不住高官厚禄?没人回答得了杨夫人答案,如果有,只能是时光了。
两位小娘子手牵手走到大门外,“阿锦,你明天什么时候走,我去送你。”
“不用。”苏若锦摆摆手,“我看伯母挺累的,你在家里好好帮帮她,让她轻省点。”
好像在一夕之间长大了,杨四娘道,“我娘累的不是身体,而是心。”
苏若锦:……
她抬眼看向金光闪闪的杨宅门匾,不知为何,她突然希望世上有相像之人,而这个杨大人不是真的杨大人,那么杨夫人、杨大郎、杨四娘他们也不会有这么会钻营的坏官老爹。
苏大郎与薛大人见苏若锦出来,迎上来,“走,咱们回家。”
苏若锦心情沉重的点点头。
薛大人见小娘子一脸苦瓜相,笑她,“明明吃的是喜宴,咋跟……”死了人似的。
苏若锦撇撇嘴,问他,“薛伯伯怎么来的?”
“租的轿子。”
苏若锦一副我就知道的样子,邀请他,“乘我们的车吧,先把薛伯伯你送回家。”
“阿锦不会是回老宅拿东西顺便带我一下吧。”
苏若锦哼一声:“得,阿兄,我们走。”
“别别别……”薛大人也不逗小孩子了,同他们一起上了马车。
苏若锦始终一副不高兴的样子,薛大人又问,“杨大人升官,杨四娘看不上你,给你气受了?”
她摇头,“没有的事。”
“那你到底为何不高兴?”
“没什么。”
这下轮到薛大人哼了,“杨大人现在红火的很,以我看,光今天这个升迁宴,怕都要收上十万两银子。”
什么?
苏若锦瞬间坐直,瞪大眼,“薛伯伯,你刚才说什么?十万两银子?”
薛大人无声的默认。
嘶!
“杨大人想干什么?”这么明目张胆,怪不得杨伯母担心吊胆,胡乱判案,明着收贿,真是找死的节奏吗?
苏若锦不觉得,他这么做,背后肯定有深义,那究竟是什么呢?
她只是个十三岁小娘子,明天就要离开京城,原本与她无关,以后就更没关系了。
薛大人咂咂嘴,“以前的杨大人两袖清风,为小官小史谏言,现在的杨大人……”此人以前是正邪,现在嘛难说罗。
“薛伯伯为何不说下去?”苏大郎想问没好意思,妹妹替他问出声。
“说了你也不懂。”薛大人认为小屁孩不懂。
苏若锦翻了个大大的白眼,“我什么不懂,是盘炕不懂,不是经营铺子不懂?”
薛大人:……
把薛大人送到家,薛大人后知后觉,这才想起来,“阿锦要去尉州县找苏老弟?”
苏若锦都懒得回他。
苏大郎笑着回道,“是,薛伯伯。”
“那你怎么办?”
“我住到国子监了。”
“那……”费用不低啊!薛大人及时住了嘴,苏二娘子是个赚钱小能手,不就住个国子监嘛,小菜一碟,想起爱学习的儿子,薛大人既自豪,又愧对儿子,摆摆手,跟苏家两孩子再见。
苏家兄妹行了告辞礼,上了马车,消失在桂花胡同。
薛大人长长叹口气,目光久久的没从巷子口收回。
短短几年,小小的桂花胡同,已经物是人非。
物是人非啊!
回到家,没想到赵澜又来了。
苏大郎见到小郡王,高兴的拱手见礼,“安之见过小郡王。”
“安之客气,以后见到我就不要这么客气见礼了,我是你爹学生,你就把我当家人。”
苏大郎情智未开,根本没听到这家伙的弦外之音,也没看出他对妹妹的眉眼官司,微微一笑,“礼不可废。”
赵澜尴尬的笑笑。
苏若锦暗暗翻个白眼,人高马大,以后叫人家哥,看你怎么叫?
“阿兄,我累了,你招待小郡王哈。”说完,大摇大摆走了。
赵澜怎么会放过她,转头对苏安之说道,“上次那个火铳图还有需要改的地方,不知安之……”
“这个我不会,你还是找阿锦吧!”
果然,苏安之顺着赵澜的意思,把妹妹推向了他。
正在迎接赵澜的花平、叶怀真等人……,他们心知肚明,这不过是小郡王的一个借口罢了,没想到苏大郎深信不疑。
毛丫见小主人甩掉了小郡王,正在暗自高兴,没想到她们前脚到院子,赵小郡王后脚就跟到了。
跟屁虫吗?这贵公子还要不要脸了!
白眼还没得及翻,双瑞跟主人进去路过她时,轻飘飘的丢了眼,好像在说,捏死你就像捏死只蚂蚁。
毛丫:……
苏若锦也是服了这个大小伙,她累得要死,也不他叽歪,歪到榻上,没一会儿就睡着了。
赵澜:……把我当家人,也不是这么当的吧,就这么放心我?
睡到天上黑,苏若锦才缓过神起来吃晚饭,吃过晚饭,苏若锦带着赵澜坐到了苏大郎的书房,真研究了半天火铳图,连苏大郎也跟着感兴趣,一道摆弄了小半夜。
这晚,赵澜便睡在苏家客房。
第二日,赵澜与苏若锦一起送苏大郎去国子监,兄妹二人自然是依依不舍道别了半天。
赵澜请苏若锦到他的酒楼吃了个早午饭才放她去尉州县,说是送到城外,结果直到晚上打尖,还在她的马车上。
“赵哥哥,你不回去?”
“我送你到尉州县。”